2025年7月18日,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“艺路向前”实践团踏上了前往山东省肥城市马家埠民俗博物馆的实践之旅,旨在探寻乡土文化根脉,体悟民俗传承的温度,延续红色基因。
马家埠民俗博物馆是在元末明初古建筑丁氏宗祠——“丁家庙”的基础上,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改扩建而成。这座场馆静立于布金山前、漕浊河畔,既保留了古建筑的历史风貌,又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,承载着马家埠村悠久的历史记忆,凝聚着当地人对民俗文化的珍视与守护。实践团成员步入其中,仿佛开启了一段穿越时光的对话,在器物与场景的交织中,触摸岁月的肌理,感受一方水土孕育的生活智慧与文化底蕴。
博物馆的各个展厅各有侧重,串联起完整的民俗图景。在历史文化厅,龙山文化的陶罐、明清的瓷器静静陈列,它们身上的纹路和包浆,是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历史的直接见证;生活器具厅里,锄头、镰刀、纺车、陶罐等物件整齐排列,每一件都带着生活的烟火气,让人想起父辈们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日子;农耕生产厅则还原了大汶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场景,从犁耙到水车,生动展现了古代到近代农业生产的变迁。
在农耕用具展示厅,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了各种农具,亲手操作犁耙、水车、石磨、石碾等,感受古人智慧。通过蓄力拉水车或人推水车模拟灌溉场景,用手摇纺车将棉线纺成纱线,或推动石碾进行谷物脱壳。当汗水浸湿衣衫,指尖沾着泥土与棉絮,成员们深刻领悟到先辈们的智慧藏在农具的弧度里,在用力的节奏中,在与土地相处的每一个细节里。
实践团还了解到,马家埠村以博物馆为核心,把民俗文化、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,发展出樱花观赏、草莓采摘、研学体验等项目。村里整洁的街道、沿河的景观,让成员们感受到这里不仅在守护历史,更在用心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。
此次实践让“艺路向前”实践团成员明白,民俗博物馆不只是文物的“仓库”,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。那些老物件、老技艺里,藏着乡村的根与魂。回去的路上,大家都在讨论着今天的见闻,心里多了一份对民俗文化的自豪与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