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当前位置:首页  团学工作  团学动态
  • 社会实践|音乐学院“薪火”小音符艺术实践团走进西余粮村在乡土肌理中触摸传承温度

    发布者:音乐学院发布时间:2025-08-24浏览次数:12

             8月9日,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“薪火”小音符艺术实践团在淄川区太河镇西余粮村的社会实践进入第二天。褪去初来的新奇,同学们以更贴近的姿态,在艾草的清香、黄精的温润与米酒的醇厚中,读懂山村藏于日常的传承密码。

           清晨的阳光漫过村头老槐树,实践团的同学们已围坐在村民的院子里,跟着大娘们学做艾草锤。

           同学们学着将艾草捋成紧实的一束,用棉线密密缠绕。起初笨手笨脚的绳结,在村民的示范下渐渐规整,当红绳系成漂亮的结,一把把带着温度的艾草锤握在手中,仿佛握住了老一辈“祛湿解乏”的生活智慧。

           晌午实践团跟着村民钻进后山的林子。“脚下这土松,说不定就有黄精。”村民的话刚落,同学们便俯下身细细探寻。拨开腐叶,一簇叶片厚实、纹路清晰的植物映入眼帘——正是当地有名的药材黄精。“这东西金贵,一年长一节,要长够三年才管用。”村民蹲下身,指着埋在土里的根茎讲解采挖的讲究,从如何保护根系到晾晒的火候,句句都是与山林共生的经验。同学们边听边记,在枝叶的缝隙里,看见的不仅是一味药材,更是山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哲学。

           午后的酿酒坊飘出阵阵酒香,成了实践团的新目的地。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,老师傅正站在灶台前翻动蒸煮的谷物,蒸汽裹挟着粮食的甜香扑面而来。“咱这酒,打从爷爷那辈就这么酿。”他指着陶缸里正在发酵的原料,讲起“三蒸三晾”的门道:谷物要泡透,曲料要拌匀,发酵时得捂着棉被“保温”,蒸馏时火得像村里的日子一样“稳当”。当酒液顺着竹管滴答落入陶瓮,醇厚的香气瞬间漫了满坊,同学们忍不住凑近深吸,在这穿越时光的味道里,读懂“慢工出细活”的匠心从未褪色。

           实践第二日,没有刻意的雕琢,只有实打实的体验。从艾草锤里的生活巧思,到黄精藏着的自然法则,再到米酒酿出的时光沉淀,小音符艺术实践团的同学们在亲手触摸与静心聆听中,让乡土文化的肌理愈发清晰。这份来自西余粮村的鲜活记忆,正悄悄融入他们的观察与思考,为实践之旅添上温润而厚重的一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