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0日,学院“薪火”小音符艺术实践团在淄川区太河镇西余粮村的社会实践进入第三天。当天,同学们聚焦村里的烤烟产业,深入田间与作坊,全程体验采烟、压烟、烤烟的生产流程,在泥土与烟火中,感受乡村产业里的精细耕耘与传承。
清晨的烟田郁郁葱葱,大片烟叶舒展着宽厚的叶片,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泽。实践团的同学们跟着烟农走进田间,首先了解到烟叶生长的关键一步——“打头”。“这烟株长到一定时候,顶端会开花,必须把花掐掉,养分才能全供到叶子上,烟叶才能长得厚实。”烟农一边演示“打头”的动作,一边解释其中的门道。同学们听得认真,还亲手尝试了一番,指尖触到细嫩的花枝,才明白这看似简单的操作,竟是保证烟叶品质的关键。
上午的重头戏是采烟与压烟。成熟的烟叶要从下往上分批采摘,烟农教大家如何辨别叶片的成熟度:“颜色深绿、手感厚实的,中间杆部发白,就是能采的了。”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捏住叶柄,轻轻一掰,一片完整的烟叶便采了下来。不一会儿,竹筐里就堆起了青绿的“收获”。采下的烟叶需及时压烟,实践团的同学们立刻加入村民的行列:将烟叶整齐铺开,一层叠着一层码好,再在上面压上沉重的木板和石块,利用重力让烟叶紧实脱水。同学们挽着袖子,合力搬抬重物,汗水顺着脸颊滑落,却挡不住参与劳作的热情。
下午,同学们来到村里的烤烟房,一探烟叶蜕变的最后一步。烤房内,一排排挂满烟叶的架子整齐排列,炉火烧得正旺,温度被精准控制在合适的范围。“烤烟得慢慢来,先低温排湿,再逐步升温定色,全程得盯着温度表,一点马虎不得。”负责烤烟的大叔指着墙上的温度计介绍,烤房外飘出淡淡的烟香,那是烟叶在热力中慢慢沉淀出的独特味道。看着原本青绿的烟叶在烘烤中渐渐变成深浅不一的黄褐色,同学们真切感受到,每一片烟叶的成熟,都浸透着烟农的耐心与汗水。
实践第三日,“薪火”小音符艺术实践团在烤烟的全流程体验中,不仅了解了一项乡村特色产业的细节,更在亲手劳作中体会到“耕耘”二字的分量。从“打头”的种植技巧到压烟时的协作,再到烤烟时的精细把控,西余粮村人用勤劳与智慧,在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收获故事,也让实践团的同学们对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